【通知公告】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 司法调解 >> 正文重庆渝中:“1+8..

重庆渝中:“1+8+77”多元化解纠纷促和谐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5年11月24日第08版 作者:陈小康 张乐跃 屈冬梅 发布时间:2015-11-25 10:05:20
分享到:
近年来,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的渝中区人民法院,立足于辖区面积小、行业聚集、矛盾多发的区位特点,广泛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构建起了灵活便捷、费用低廉、便民利民、多元选择的“1+8+77”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一个工作室 调解员请进法院

本以为进了法院,我们兄妹就要对簿公堂了,多谢人民调解室的老师在立案前就帮我们解决了矛盾,让我们兄妹重归于好……”渝中区人民法院的人民调解室里,陈女士握着调解员的手不停地道谢。

陈女士的父亲于1981年去世,之后陈女士一直一个人照顾着母亲。2010年9月,陈女士与母亲及两个哥哥签订协议,约定母亲将其所有的房屋赠与陈女士,两个哥哥则自愿放弃对该房屋的继承权。2013年3月,陈女士的母亲去世。但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变更时,陈女士却遇到了麻烦——两个哥哥不仅不配合,更矢口否认原先签订的协议。无奈之下,陈女士来到法院,准备起诉两个哥哥。

今年3月18日,陈女士走进渝中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准备立案起诉。立案庭工作人员询问清情况后,建议其先到人民调解室进行调解。次日,陈女士和两个哥哥一路吵着来到了人民调解室。调解员了解了详细情况后,先向陈女士的哥哥详细地讲解了法律的规定,讲明了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又从情理上对他们进行劝解,还让陈女士讲述了她独自照顾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最终,两个哥哥答应配合陈女士办理过户手续,兄妹冰释前嫌。

这是今天调解的第四件案子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当事人尽快解决纠纷,同时又不伤双方的和气……”渝中区法院人民调解室的调解员陈方胜告诉记者。

与其他几位调解员一样,陈方胜也是渝中区法院从区司法局请来的调解员。为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同时也为降低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成本,早在2008年3月,渝中区法院就与区司法局联手成立了全市首家设在诉讼服务中心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将法律功底扎实、基层经验丰富的法院退休人员、社区调解委员会成员请进法院担任调解员,初步建立起司法审判与人民调解优势互补的诉调对接机制。立案人员对来院立案的纠纷进行分流,将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纠纷引导到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对部分不符合立案条件的纠纷及时化解,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于3日内制作并送达民事调解书。在案件审理和执行过程中,承办法官也可委托工作室协助进行诉讼中调解和执行和解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基本上实现“当日调解、当日审查、当日送达”。由于成本低、速度快、灵活性高,人民调解工作室赢得了当事人的广泛肯定与赞扬,先后收到当事人送来的锦旗32面、感谢信20封。

八大对接平台

借力社会资源化解纠纷

渝中区医疗卫生资源丰富,拥有各类医疗机构406家,其中市级以上医疗机构13家、三甲医院9家,既是重庆市的医疗卫生高地,也是医患纠纷的多发地。2014年以来,渝中区法院就受理了医疗纠纷案件308件,约占全市法院的20%。

好端端一个人就这么没了,医院必须给我们个说法!”张婆婆哭喊着走进了渝中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

婆婆,我理解您的心情,事情已经发生了,您的身体要紧,先坐下来喝杯水,咱们慢慢说……”任科法官一边安抚当事人,一边抓紧时间翻阅着张婆婆递过来的材料。

原来,张婆婆的女儿李某因身体不适前往重庆市某医院治疗。医院检查后诊断其有心包积液症状,具体原因待查,随即安排其住院治疗。李某入院后,医院将其送进重症监护室监护观察,并对其采取吸氧、心包穿刺放液等治疗措施。但李某仍持续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无自主呼吸等症状。医院对李某进行紧急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得知李某去世的消息,家人无法接受。李某的丈夫赵先生更是要求医院承担赔偿责任,支付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等各项赔偿费用共计30万元。医院不接受赵先生的索赔。双方经多次协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今年1月5日,双方来到渝中区医患纠纷调处中心进行协商。“我们咨询过,诉讼时间太长。人已经不在了,拖得越久伤害越深,所以我们同意由调处中心进行调解。”赵先生对任科法官说道。

任科法官了解案情后,耐心地向双方当事人解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并仔细为双方讲解和计算每一项应赔偿的数额。而调处中心的另一位调解员——退休主治医师蔺芳,则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向当事人讲明了导致李某死亡的可能原因和一些医学上的不确定因素。经过两人不懈地努力,双方当事人的分歧逐渐缩小。最终,医院同意赔偿赵先生及家人19.5万元。任科法官当即制作了调解书。第二天,领到赔偿款的张婆婆再次来到调处中心:“想不到这么快就能把事情解决了,感谢法官、调解员为我们主持公道。”

为应对不断升温的医患矛盾,推动医疗纠纷的和谐化解,2012年11月,渝中区法院与区司法局、卫生局联合成立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并设立医疗纠纷巡回法庭。调处中心由一名法官担任首席调解员,一名退休主治医师、一名护师、一名法学学士和一名退休检察官担任调解员。医患纠纷发生后,调处中心会派出2至3名具备法学和医学知识的调解员共同组成调解小组,首先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由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别从情理法的角度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调解成功的,调解小

组会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制作调解协议或调解书;调解不成的,则由巡回法庭帮助当事人及时立案、快速处理。据了解,医患纠纷调处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处理医疗纠纷460件,兑现赔偿金额900余万元。

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只是渝中区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化解纠纷,近年来,渝中区法院先后与区交巡警大队、区妇联、区司法局、区保监局、区卫生局、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区公安分局等机构联系,建立起了行业纠纷的联合调处机制。目前,该院已在婚姻家庭、劳动、消费、交通事故、医疗、治安、保险、物业等八大矛盾纠纷多发、频发的行业领域建立诉调对接平台,通过指导调解、联合调解、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等手段,充分发挥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的独特优势,共同推进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

渝中区法院建立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联调机制,搭建了多元的诉调对接平台,做法好、效果好,不仅促进了法院调解工作的开展,还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化解了矛盾纠纷。”重庆市人大法工委主任刘春焱对渝中区法院的诉调对接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七十七名社区法官

走出法院解决矛盾

大家好,我是咱们白象街社区的新任社区法官。以后,大家有任何法律疑问欢迎找我咨询。”今年的6月24日上午,渝中区朝天门街道白象街社区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见面会”。渝中区法院的年轻女法官屈冬梅首次与居民见面,就吸引了上百名社区居民参与互动,为她围观叫好。

事实上,这不仅是一场居民与法官的“见面会”,更是一次法律“咨询会”。现场设置了“有奖答题”、“以案释法”、“请教法官”等环节,配合送出印有法官及法院联系方式的购物袋、笔袋等答题礼品,屈冬梅巧妙地向居民普法宣法析法,引导居民提高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

在公交车上,有人偷了乘客10元钱,构成犯罪吗?” 屈冬梅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让居民议论纷纷。一个老大爷第一个举手答题:“偷10块钱是小事,应该不算犯罪。”而一个年轻女孩立即举手反驳:“10块钱虽少,也是犯罪。”屈冬梅对年轻女孩竖起大拇指:“对了,按照法律规定,公共场所扒窃不受数额限制,哪怕是10块钱,也构成盗窃罪。”……

见面会”结束后,仍有十几位居民不肯散去,将屈冬梅法官团团围住,咨询着各自关心的法律问题。

2011年12月,渝中区法院开始在白象街社区试点推行“社区法官”工作制度,并将其逐步推广到全区77个社区。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官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法官和一名书记员。通过“固定法官、固定社区、固定时间”的运行模式,77名社区法官深入社区,指导人民调解,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普法宣传,就地化解纠纷,工作成效明显,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与好评。

我们社区建立‘法官工作室’后,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了,大家都爱到法官工作室去坐坐,聊聊身边的法律问题,征求一下法官的法律意见。居民的法律意识强了,大家都说,法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朝天门街道白象街社区书记梁艳梅告诉记者。

我们还统一印制了‘社区法官便民联系卡’,上面载明了社区法官的姓名、办公电话、统一服务电话、工作内容等,群众可以随时联系法官,进行咨询。”渝中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袁向丽向记者介绍。

走访了几个社区后,记者发现,被安排到社区的都是年轻法官。看到记者不解的表情,袁向丽笑了:“这几年,我们法院招录了一大批年轻法官。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学历高,但往往社会经验不足,人生阅历不够,处理矛盾纠纷的水平不高。我们就是要把年轻法官推到一线去,让他们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提升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水平,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何先生是邹容路社区的居民,他将自己的房子租给了一家出国咨询服务公司。后因该公司拖延支付租金,双方发生争执。何先生要求公司赔偿违约金并扣留了公司的办公用品,对方于是报了警。社区法官刘保兵得知消息后,及时来到社区,征得同意后,做起了双方的调解工作。刘保兵法官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向公司详细解释了其行为为何违约;另一方面也做起了何先生的工作,建议其适当降低违约金的金额。经过3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法院有的放矢地在争议集中地安排人员进行调解,将社会矛盾化解在社区内,是切实转变作风的真实体现。同时,社区法官将案件审理前移,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节约了司法成本,方便了当事人,值得褒扬和推广。”事后,何先生在向法院发来的表扬信里这样写道。

截至目前,77名社区法官已累计开展巡回审判95次,法制讲座80余场,联合社区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接受群众电话或现场法律咨询万余次。社区法官让矛盾化解关口前移,让“为民”有平台有载体,让“公正”不迟到不缺席,真正成了公正司法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法官成长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