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大立案大调解大服务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6年11月22日第7版
作者:余建华 干莉娜
发布时间:2016-11-27 13:50:18
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法院坚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努力打造大立案、大调解、大服务的诉讼服务品牌,提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诉讼服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该院诉讼服务中心大楼项目被列为玉环县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
创新立案方式 完善诉前引导
玉环县人民法院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进一步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做大做强诉讼服务中心,全力打造“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诉讼。
2015年底,浙江星汇律师事务所张律师通过浙江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提交了原告陈某诉被告张某、吴某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这是玉环法院和浙江法院自该平台上线运行以来成功受理的首例网上立案申请。“那些复杂的案件,涉及当事人多,资料都是好几个档案袋。”陈律师说。以往他到立案窗口立案,光排队都要花老半天的时间;自从他学会运用律师服务平台后,只需一台电脑就可提交材料。“接到立案窗口电话,一切办妥了,我只要去签个字即可,太方便了。”
今年以来,玉环法院累计通过网络立案1248件,标的总额6.39亿元,完成送达120余件。该院也在全省率先向28名法律服务者开放平台,并组织全县9家律师事务所、5家法律服务所开展平台应用培训,组建交流群,立案工作进入新的里程。
该院在场地、设备、人员等现有客观条件下因陋就简,尽量完善立案服务。大厅墙上公布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等信息,随取随阅的来访须知、诉讼指南、风险提示等材料,为来院群众提供初步的答疑解惑;滚动播放的视频影像,专门导诉人员的接待引导、诉讼指引和法律宣传,让当事人进一步了解诉讼;第三方的文书代写服务,内容更为丰富的立案调查令,基本实现当事人无障碍起诉;启用案款电子管理系统,方便当事人缴退诉讼费用;诉讼保全引入信用担保和保险担保,减轻申请人的经济负担;增设材料收转窗口,对不同庭室的案件材料集中收发,让当事人免于辗转不同的办公室;如果对案件有意见和想法需要与经办人交流的,导诉人员也可以帮助预约并做好安排。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我们法院重视诉讼服务中心的建设,一直在探索怎么更好地方便当事人立案。立案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窗口、互联网络、12368司法服务热线、法院微信掌上平台等四位一体建设越来越完善,对大厅工作人员的态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立案服务、大立案工作的探索更是永无止境。”副院长俞燕斐说。
多元化解纠纷 构建大速裁格局
受社会转型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立案登记制改革等因素叠加影响,近年来玉环法院案件数量逐年递增。2015年收案数突破15000件,其中民商事案件占57.9%。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玉环法院坚持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引入诉讼服务中心,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达到分流案件的效果。
2008年起,玉环法院先后与司法局、当地主要乡镇街道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调衔接机制,除挂牌成立驻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和乡镇驻派出法庭人民调解室,还引导海岛乡镇建成两个“名老大调解室”,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妇女权益等专项调解室也相继成立。因调解室不收费且处理迅速,深受当事人的欢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庭的办案压力。
这天,87岁的吴大爷和70岁的张大娘来到法院,一上来就是一句“我们要离婚”。其实,这已不是他们头一回闹离婚了,早在2014年,两位老人就曾起诉到法院要离婚,经过法官调解撤了诉,没想到现在又来了。据了解,吴大爷和张大娘是重组家庭,两位老人婚后感情一直挺好,但到了2011年,双方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发生了矛盾,此后便常常吵架。法院根据大速裁机制民商审判部门之间的“纵向分流”,将这起案件送到了速裁法庭。经办法官认真倾听两位老人的诉说,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气,并适时帮助这对老夫妻理清矛盾的症结所在,最终这对老夫妻解开了心结,重归于好。
为了避免案件久调不决,影响办案秩序并损害当事人权益,大速裁机制规定了15日的调解期限,期内调解不成的案件必须立案。速裁法庭内部也实现了“横向分流”,分设民事、商事审判组,并确立交通事故纠纷等处置小组,专人办专案。今年1至9月,玉环法院结案总数增幅逼近18%,一线法官人均办案227.18件,居浙江省第十。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去年下半年,玉环法院在大速裁机制的基础上,试行“1+1+1”的工作模式,将人民调解员和人民陪审员也纳入该模式全程参与调解,即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分工、提升效率,也是对人员分类管理、法官员额改革的预热。大速裁制度不仅被评为全市法院创新工作二等奖,也吸引了兄弟法院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探索集约模式 丰富服务层次
执行难是长期制约法院工作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它既严重损害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极大消耗了司法公信力。玉环法院设立执行事务中心,对群众反映最多的执行工作实现集约化服务,每天安排三名执行干警值班,每周由一名中层干部驻守,集中处理来院执行当事人材料转递、案件查询、法律咨询、执行员约见、文书送达、执行款缴付、领取等事务性工作,简化手续、规范流程,免除了当事人的奔波之苦。全面启用执行案款系统,提高案款发放效率,截至今年9月底共收执行款77笔,发放40笔,涉金额393万元。中心设立三个月以来,执行经办人员接待的当事人数量大幅减少,办案效率大幅提升,涉执行投诉大幅减少。
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法院审判工作也在信息化背景下被重新定义。玉环法院顺应趋势,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有效配置司法资源,优化服务。坚持以公开为原则、审批报备不予公开为例外,开展庭审视频网络公开和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去年全年2400余件庭审视频在互联网上公开,部分典型案件尝试在网站和法院广场显示屏进行直播,裁判文书公开工作更获得了省高院通报表扬。完善门户网站和自媒体服务功能,审务公开工作在去年阳光司法指数测评中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十一;玉环法院公众微信推文每周获评浙江政法微信法院篇热文榜,并在年度微信影响力排行中排名第九。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因追讨赡养费到法院信访。窗口工作人员先安抚老人家的激动情绪,详细了解案件的执行情况后,积极联系执行法官要求尽快解决。看到老人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立案庭庭长陈绍青还掏出100元钱,并在法院门口拦了一辆出租车送老人到车站。“只有深刻体会当事人的困难,才能懂他们的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这也是玉环法院完善服务工作的初衷。触摸操作的诉讼档案、案件流程查询机器,先进的视频接访设备,方便的投币装置自助复印机,亮黄色醒目的导诉多功能桌,温馨舒适的法官接待室,还有休息座椅、饮水器具、覆盖网络等等,都是玉环法院为让群众拥有更舒适的环境、更便捷的服务而做出的努力。
打造优秀队伍 助推品牌建设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关键在队伍。队伍强则事业兴,玉环法院深知这一道理。在青年干警成为法院工作主力的现状下,该院主动探索有效培养机制,帮助法学院毕业生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青年法官,克服经验短板,胜任繁重的审判任务。
“王法官,您好,我是新来的导诉员,有一位当事人要求跟您见面,补充案件的有关材料,可以安排吗?”这是一名新公务员正在进行轮岗锻炼。为使新进干警能够尽快熟悉并适应工作,玉环法院要求他们在完成本职岗位工作的同时,每人到诉讼服务中心导诉台轮岗锻炼两周。玉环法院还为每名青年法官指定了导师,结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对子,老法官为青年法官担任审判长、指导调解、修改裁判文书等。玉环法院还安排青年法官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参与对上级法院发改案件的评查,参与撰写案例分析和调研文章等等,借此来提升青年法官的工作能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干警的素质、形象、作风如何,接受服务的当事人最有发言权。玉环法院开展“转作风、塑形象、促和谐”民主评议活动,从多个视角科学评议干警的工作作风。对满意率较高的法官、执行员予以表彰;对排名结果靠后的通过党组会议予以通报,并由分管领导提醒告诫。经过评议,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创先争优氛围也更浓厚。
除了业内评议,玉环法院还将廉洁司法监督延伸至8小时以外,实现对法官的业外测评。开展干警及家属涉诉情况调查,发放家庭助廉倡廉书、召开助廉座谈会、实行院领导家访夜访,与干警家属保持密切联系。设计《与律师特殊身份关系申报表》,进一步规范干警与律师接触交往行为。向居住的村居社区及左邻右舍发放调查问卷,测评法官在当地的廉政口碑、迎来送往、应酬娱乐等方面情况,将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列入廉政风险干预范围,及时提醒、及时防控,形成了单位、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廉政监督制约机制。
“受现有立案大厅面积的限制,很多功能和服务还无法开展,比如我院已经与司法局建立了法律援助良性互动工作机制,计划设立法律援助中心人民法院工作站,并将在诉讼服务中心引进整套人民调解机构。但目前都无法实现。”玉环法院院长陈微春说,“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借助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发布契机,获批在院内增建2300多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楼。目前该项目土建工程基本完成。”
为民司法无止境。玉环法院将以诉讼服务中心大楼建设为新起点,实现为民服务工作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