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 开启多元化解矛盾减压阀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7年10月14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0/20 19:03:19
近年来,河北省临城县人民法院以“一乡一法庭”建设和“互联网+诉非衔接”机制建设为载体,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倾力打造多元化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平台,基本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法院统筹、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及时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今年以来,临城县委常委会两次专门听取法院诉非衔接专项工作汇报,邢台市委常委、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对法院诉非衔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要求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人财物保障和协调工作,大力在全县推广“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模式。
■诉前调解止纷争为法院审判“减压”
临城县地处河北省南部,辖8个乡镇,总人口20余万,全县一半以上面积为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国家级贫困县。
山区群众脾气犟,认死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告我我告你,就可能怄气几年甚至几十年,根本不考虑诉讼成本。
近年来,随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再加上诉讼成本的降低,大量纠纷涌入法院。一些相邻、婚姻、土地等民间纠纷通过诉讼很难达到案结事了的目标,只有通过更多的方式,借助更广泛的力量,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才能及时妥善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据临城法院副院长王东辉介绍,为大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临城县法院先后搭建了一乡一法庭和“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平台,将乡镇法庭与乡镇群众服务中心结合起来,协调各乡镇分别选聘一名在本地有声望、有权威的老干部、老教师等人担任陪审员,按照“平时陪审员值守,庭长定期到庭办公”的模式,在乡镇法庭驻庭专职开展调解工作。同时,还在国土、建设、公安等16家综治成员单位分别聘请了一名行政调解员,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法院统筹、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使得各种调解力量优势互补、协作配合,较好地发挥了应有作用。
“感谢法庭,感谢法官,我还真没想到法庭能帮我把这件事儿圆满解决……”
今年7月,临城县郝庄镇官都村李某怒气冲冲地来到临城县法院郝庄人民法庭,称自己与邻居因道路通行问题产生矛盾,对方将自己家出行的道路堵了,自己与对方多次协商也没能解决。最近,听说法庭可以帮群众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就来试试看。
郝庄法庭庭长魏爱朝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立即指导驻庭调解员闫书秀开始调解工作。他们迅速到村了解情况,并邀请村干部同李某、对方当事人一起到现场丈量尺寸,查看实情。酷热的天气下,他们衣服都湿透了,仍在一丝不苟地丈量着、计算着、苦口婆心地说着,双方当事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到下午3时连午饭还没顾得上吃,终于让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李某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法庭帮我解决了这一难题,还如此迅速,我真服了。
诉非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后,法院与各乡镇、各单位形成了矛盾纠纷转接顺畅、责任明确、调解有力的工作网络,各种纠纷在流程中得以高效妥善处理。今年以来,临城县法院诉非衔接中心共向各法庭转交纠纷146件,调解成功85件,各乡法庭自己受理纠纷500余件,仅72件到法院立案进入诉讼程序。在各地法院受理案件普遍激增的大背景下,临城法院受理案件数不增反降,实现了负增长。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工作开展以来,大量纠纷在诉讼外得以化解,使当事人由过去的单一诉讼观念,向多元化解决纠纷转变,初步实现了社会矛盾社会化解。”临城县法院院长闫合根说,一些简单的民间纠纷在诉前被及时化解,不但减轻了群众诉累,还有效节约了诉讼资源。
■化解矛盾促和谐
为基层综治“减压”
近年来,随着各乡镇加大发展镇域经济及征地拆迁等任务的加大,由此带来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与日俱增,乡镇的矛盾化解和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一些上访群众动辄就堵在乡镇政府门口反映问题,甚至越级上访,基层领导大量精力被信访稳定所牵涉。
随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工作的不断推进,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调解员队伍不断壮大,诉非的衔接越来越紧,应有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各法庭驻庭陪审员不但及时调处法院交办的案件,还积极参与辖区矛盾化解及矛盾隐患排查、信访维稳等工作,一大批信访案件在他们手中被化解。
东镇镇党委书记孙滨涛、郝庄镇党委书记张会清对此都深有感触。过去乡镇自己化解矛盾和处理信访问题没底气,现在有法院、法庭、法官做后盾,工作起来更顺手了。
郝庄村张某与米某两家相邻而居。2009年,因一块闲散地,邻里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摩擦不断,关系非常紧张。2013年1月一天的晚上,两家矛盾升级,进而发生斗殴,米某的丈夫被打伤,张某的儿子被判处刑罚。2016年4月,双方又一次发生冲突,米某的丈夫再次被打成轻伤,张某被逮捕。2009年以来,米某夫妇也多次到市、甚至赴省、进京越级上访。
2016年9月,张某家人在镇领导指引下,找到郝庄镇法庭,请求解决纠纷,并称自两家产生纠纷以来,已造成两次轻伤和1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如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下次可能会出人命案。
了解情况后,驻庭调解员闫书秀在刑庭法官指导帮助下,与郝庄镇、村干部多次到现场勘查、走访群众,并反复细致地做双方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双方终于签订了土地纠纷调解协议和经济赔偿协议。米某也写下了息诉罢访保证书,使这起7年多的上访老案得到了彻底解决。
临城镇王某为一起房产纠纷缠诉缠访30多年,处理十分棘手。镇党委、政府为此十分头疼。
临城法庭调解员马素妍接受任务后,在法院指导下,协调镇干部、村干部及国土所干部,不厌其烦地耐心细致反复做各方当事人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多次到双方争议的土地上丈量测算,结合双方诉求寻求化解的结合点。在有点眉目后,把各方召集到一起,从下午3时一直调到晚上8点多钟,终于促成双方就土地调换达成调解。一起缠诉缠访30余年的信访老案尘埃落定。
双方当事人经过十余次30余年的对簿公堂早已成为世仇,最终握手言和。调解员马素妍坚信,诚信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在案件调解中只要你设身处地地为双方当事人着想,将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窝里,坚冰也会融化。
临城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新良指出,“互联网+诉非衔接”机制是有效整合多方面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充分利用“一乡一法庭”“互联网+诉非衔接”工作平台推进综治维稳工作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今后,我们将毫不迟疑地在全县各单位推广,进一步织密多元化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网。
■延伸服务解民忧
为群众维权“减压”
临城法院要求法官要改变过去的“坐堂问案”观念,要树立“主动有为”理念,要立足职能,不断延伸服务范围,切实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诉非衔接工作有个明显的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形式灵活,可以减轻双方当事人的负担,又能保障当事人正当合理的诉求,顺便还可以向围观的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这正是临城法院大力推进诉非衔接工作的原动力。
作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前沿阵地,乡镇法庭除了承担各类“找上门”的案件调解工作之外,庭长还经常和驻庭调解员走村入户,宣传法制,了解群众疾苦和困难,掌握矛盾信息源,对于能够解决的群众困难,立即解决;对于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不仅受到群众欢迎,而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东镇镇古鲁营村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范某,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养老问题成为他的心病。东镇法庭庭长钱立克了解情况后,指导驻庭调解员郑民生立即上门开展工作。郑民生到范某家中探访老人家史,确认老人所述情况后,对拿不准的有关法律问题及时咨询了钱立克。
郑民生有个座右铭“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公序良俗,只要能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忧愁都是大道理。”
有了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法官做后盾,又兼顾当地风土人情,郑民生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最终,范某和养女及本家人达成了遗赠扶养协议,压在老范心头多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事后,老范专程向法庭送去写有“怀爱民之心,解群众之忧”的锦旗,表达谢意。
皇迷村村民张某与本村孟某因自留地一颗树木所有权问题产生了纠纷。两家矛盾不断激化,两家都为此伤透了脑筋。
皇迷村民调员在排查矛盾纠纷中发现此情况后,立即通过微信群向法庭汇报了情况。郝庄法庭调解员老张及时与庭长沟通案情后,在法官指导下着手开展工作。他们在乡村干部协助下,苦口婆心地给双方当事人讲述邻里和睦传统美德及有关法律规定,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平息,心理障碍得以消除。第二天两人搂着肩膀赶到法庭,签订调解协议。事后,张某感动得又是施礼又是鞠躬,说:“我做梦也没想到,我愁了多年的案子,你这个小小的调解员把这事调解得这么好,还使我们两个人和好如初。我是个粗人,感激的话我也说不出来,我给你鞠个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