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 民商事速裁的“海淀样本”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7年7月3日第4版
作者:周元卿
发布时间:2017-7-11 13:29:38
立案登记制以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急剧增长,创造性地深化繁简分流机制成为改革的必由之路。2017年年初,海淀法院民六庭从交通事故专业化审判庭转型为民商事速裁审判庭,横向上与刑事速裁、行政速裁呼应,纵向上与多元调解衔接。自此,海淀法院构建起了诉讼前端分流化解大批简单纠纷,法官后端审理疑难复杂纠纷的审判工作新格局。
■规范指引 “飞”一般的审判效率
2016年下半年,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级法院在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繁简分流的重要意义。在海淀法院,繁简分流已经有着18年的运作经验。“以前主要是在庭室内部进行繁简分流,由法官组建速裁组来集中审理简易案件,在当时很好地缓解了案件高速增长带来的审判压力。”海淀法院副院长张弓介绍说,“但随着案件数量和审理难度的增加,速裁组发挥的作用开始受到限制。”
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海淀法院并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继续推进繁简分流,就是要用改革的思维和方式研究破解执法办案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完善诉讼程序机制,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促进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海淀法院决定成立专门的民商事速裁法庭,以集约管理的方式实现审判效率的最大化。
“为了保障速裁工作快速有序展开,庭室建立之初就着手制定了《速裁工作运行机制》《速裁案件奖惩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与院内的考评机制、审判监督机制对接,让每一名干警都可以得到规范的指引。”张弓如数家珍,“随着速裁运转机制不断精细化,案件审判效率大大超出了预期。”
在海淀法院第43法庭里,拿到调解书的陈女士正在对法官的高效工作表示感谢:“我们的案件事实清楚,十天前立案,没想到这么快就给解决了。”
因为继承纠纷,陈女士将姑姑等4位长辈诉至法院,要求继承爷爷奶奶留下的一套房屋。收到案件后,法官王克鸽当即跟几位被告电话联系,做了初步的沟通,几位被告均表示承认父母的遗嘱。考虑到案件争议不大,王克鸽叮嘱书记员尽快安排开庭。随后的庭审中,王克鸽再次确认了当事人对遗嘱的意见以及调解方案,20分钟即审理完毕。为了不让当事人再来一趟法院,王克鸽迅速敲打着键盘,一份调解书也在10分钟后交到了当事人手上。
早上,王克鸽安排了3个庭审,下午时间长,一般会安排4至6个,这是速裁庭的法官们每天的工作节奏。王克鸽与司法辅助人员郭沛泉和李延组成一个审判团队。两个辅助人员轮流开庭记录一周,助理对负责的案件需联系当事人,并核对重要情况;王克鸽则利用审判间隙对新案件双方可能出现的争议问题等进行询问和确认,并在庭审后第一时间撰写判决。他们每周开庭30个以上,案件周转快得让不少当事人感到吃惊。
“根据庭里的统一要求,收到案件后,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联系双方当事人了解案情、安排庭审;每天的排庭数不得少于5件,在送达阶段由法官助理根据案情进行举证指引提高一次庭审成功率。”王克鸽说,“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范,而且建立了专业化培训、类型案件审理要点、格式化笔录、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系统等保障机制,速裁案件真正实现了快审快结。”
5月份,民六庭与诉讼服务办公室合作开展集中送达,使速裁工作再提速。截至5月31日,速裁庭共审结案件2876件,结案率达到56.1%,占全院总结案数的13%,速裁法官人均办案数是普通民事法官的3倍,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为36天,在快速处理矛盾纠纷,提高审判效率方面已发挥出明显的效果。
■诉调对接
珠联璧合“巧”解矛盾
2016年2月,海淀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成立,这是海淀法院践行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重要举措。“诉调对接中心专门负责立案、调解、审判的衔接。立案环节的调解劝导有效引导诉讼群众认识调解优势,选择更加经济快捷的多元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立案庭庭长李梅说,“今年以来,诉前调解中心向调解组织导出案件4842件,占同期收案量的16%。速裁庭成立后,我们建立了速裁法官值班制度,使‘多元调解+速裁’衔接工作更加紧密。”
法官游晓飞正在对一起经过调解的案件进行审理。6月8日,房主宋女士将承租人张先生诉至法院。该案证据明确、法律关系简单,但考虑到张先生的现实经济能力,判决后的法律文书可能面临无法实际履行的情况。于是,游晓飞将该案转给了调解室的调解员。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了解了张先生的情况后,与双方反复沟通,最终宋女士同意张先生分期偿付所欠房租。庭审中,游晓飞经询问情况,确认了二人的真实想法,当即出具调解书。
“诉调对接中心会对调解员开展定期培训,但我们在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的时候还是会有好多拿不准的地方。”调解员已经跟游晓飞配合化解了数十起案件,“如果在调解案件时能得到固定法官的指导,对于提高调解效率和正确率还是帮助很大的。”
游晓飞对于调解员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调解员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往往能巧妙找到突破口,出奇制胜;即使案件没有调解成功,调解员也会及时将案件争议的焦点和审理难点进行反馈,这样,法官在开庭审理时可以迅速查清事实,快速裁判。
目前,民六庭正在努力探索以速裁法官为中心、以“速裁法官+人民调解员+法官助理+书记员”为常态的速裁团队运作模式,增强多元化纠纷化解力度。
而诉调对接中心的工作也正在不断探索中。“海淀法院已经跟海淀区妇联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中心、海淀区司法局‘区诉前调解中心’等5家调解组织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且正在与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等专业性组织洽谈诉前调解合作事宜。”李梅介绍说,“同时,开设4家诉前调解室,广泛招募专业人才加入调解队伍,制定规范管理文件,力争将对调解员队伍的管理纳入到更加科学的轨道上来。”
■方法先行
“楼道法官”“挂帅”引“路”
李红星,全国闻名的“楼道法官”,经常在庭审的间隙在楼道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他总结的“李红星工作法”具有“三高三少”的特点,即工作效率高加班少、调解率高上诉少、结案数高投诉少,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了保障民商事速裁庭首创成功,海淀法院特意让李红星“挂帅”,挑起了快速大量结案的重任。
多年的民事审判工作经验让李红星对于速裁有着深刻的认识。“何为‘速裁’?‘速’即速度,要求高效;‘裁’即裁判,要求公正。”他经常这样跟人介绍民六庭,“我们就是要又快又好地解决纠纷。同时,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轻松地结更多的案件,健康地生活。”
民六庭的案件虽然是经过挑选的所谓“简单”案件,但是也经常会在审理中发现各种隐含的复杂情况。民六庭的法官虽说是从各个庭抽调的骨干,但面对一些棘手的案件,他们还是愿意找庭长聊聊,而李红星也会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工作经验。
王先生因老房分割问题将其他4个兄弟姐妹诉至法院。起诉书很简单,王先生要求平均分配房屋份额。在正式开庭的时候,王先生的大哥突然提出,父母去世前与自己同住,尽了更多的赡养义务,理应多分。其他几人也不甘示弱,5人因为份额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法官侯镜意识到案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宣布休庭,让原、被告双方都回去补充证据,准备再次开庭。
趁着中午的休息时间,侯镜找到李红星商量,这个案件要查清事实就得调查取证,可能还要对房屋价值进行评估,是不是可以考虑将案件移送出去。根据速裁工作规范,对于审理中发现不适合速裁的案件,民六庭可以将案件移转回立案庭,但全年移送案件数量应不超过全庭收案数的10%。
听完侯镜的汇报,李红星劝她先别着急想着移送,“再试一次,看看能不能有其他解决途径。你是从民一庭过来的,办理这类纠纷有丰富的经验,没准能找到其他突破口呢!”
侯镜明白李红星的意思,家事纠纷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调解,既能省去调查取证环节,又能最大限度维护家庭和睦。其实侯镜的内心也很矛盾,她从不愿意轻易移转案件,毕竟前期投入了很大精力。
“那就再试一次!”侯镜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一周后的某个下午,王先生兄妹5人再次坐在了法庭里。通过之前分别跟5人电话交流,侯镜已经对这个大家庭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她找到了李红星所说的突破口——王家大姐。王大姐在家中的威望最高,几个弟弟妹妹都是她帮着父母照顾带大,而且经济条件比较好,对于分配的份额没有过多的计较。侯镜主持各方对补充的证据进行了举证质证后,暂时休庭,与王大姐等人再次分别进行了单独沟通。在侯镜说明后续可能涉及的鉴定评估等复杂程序后,众人均表示希望尽快解决。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协商,王大姐放弃了房屋的部分份额给王大哥,最终5人达成了调解协议。
虽然平时排5个庭的下午只办结了这一件案件,但是侯镜还是感到很欣慰。“如果移送出去了,其他法官就要从头办起,耗费的时间肯定要超过一个下午,这样算起来是提高了全院整体效率的。”
在民六庭,每位法官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再试一次没准能解决。”李红星也总是这样鼓励大家。遇到法官实在过不去的坎,李红星会亲自上阵,将当事人带到法庭外,不影响法官继续开庭,而他就站在楼道里不停地沟通协调,往往法官庭审结束了,李红星也调解成功了。
“截至目前,民六庭向其他庭室移转案件仅占受理案件的3.3%,速裁法官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张弓深感速裁法官们的不易,“在年轻法官中继续传承‘李红星工作法’,并结合速裁工作实际不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速裁工作法。有方法指路,我们定能走出民商事速裁的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