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的在线“枫桥经验”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足首都超大城市的特点和需要,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持续推进立案阶段“多元调解+速裁”机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枫桥经验”升级版,有力推动了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1-10月,全市法院“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共结案17.8万件,用约16%的民事员额法官速裁审结了46%的一审民事案件,平均审理期限32天。
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按下一个键,就能在半小时内拿到赔偿款?外省市被告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家住上海的原告进行沟通协商?类案推送、赔偿项目计算、音字转换,这些功能可以随时为当事人提供?带着一个个小问号,记者近日走访了上海市虹口区、普陀区两家基层法院,体验了一把网络时代“在线调解”的魅力。
足不出户解忧
6月30日,虹口区人民法院收到一封感谢信,红色的信纸上印着金色花纹,寄信人钟先生用黑色水笔一行行认真地写道:“他们为民所想,为民高效办事,体现了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理念,也为建设和谐社会树立了一个典范。此致,崇高的敬意!”
事情要从6月上旬说起,钟先生来虹口法院要求继承父亲去世后遗留下的房产和基金股票,住在宁波的母亲及弟弟虽有放弃继承的意愿,但钟母已年近九旬且腿脚不便,怎么来上海法院调解呢?
钟先生一筹莫展。此时,虹口法院调解员、退休高级法官陈坚打来了电话,他告诉钟先生,法院诉调中心可以通过远程调解此案,只需他的弟弟和老母亲在家中打开电脑,登录上海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就可进行远程调解。
“太好了,我本来还担心阿姆的身体吃伐消到上海来,没想到现在法院设备嘎先进,让阿姆躺在床上就完成了原本想想很复杂的案子。太方便了!”钟先生激动不已。
6月25日下午2时,钟先生准时来到虹口法院的远程视频调解室,与远在宁波老家的弟弟、母亲连线,陈坚先核对了双方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然后就所需继承的事项进行调解。一个小时不到,这起继承案件就顺利结束了。
“这项高科技应用解决了我母亲行动不便的难题,太好了!”钟先生连连感叹。
“在线调解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当事人。住在市区的当事人一般来法院面对面调解比较多,但对于那些年纪大、腿脚不便,或者家住外地的当事人,远程视频调解既降低了他们的诉讼成本,也提高了法院的办案效率。”虹口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主任黄凯告诉记者,在他们中心做过远程视频调解的当事人,除了宁波的,还有天津的、青岛的,最远的在兰州。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法院不断推进在线调解智能化,全市16个基层法院都设立了诉调对接中心,吸纳人民陪审员、律师、退休法官、仲裁员、专家学者等各类调解员891人,同时全市还建成高清智能法庭564个,具有全程录音录像、证据出示等多项功能。⇨下转第四版
另外,基层社区法官工作室的终端都可以接入三方在线视频调解系统,实现“调解线上办”。
为民“一号工程”
普陀区人民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法院,也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近几年有不少法院和媒体记者前往该院参观考察,吴大成有时候会临时“客串”一下向导和讲解员。
吴大成是普陀法院立案庭的副庭长,长得清清瘦瘦。“我们诉调对接中心的社区法官常常被称为‘活跃在社区一线的全科医生’,很受老百姓欢迎。”他对记者说。
2013年5月,普陀法院以曹杨新村街道、长风新村街道、桃浦镇为试点,在上海率先成立了社区法官工作室,此后实现辖区全覆盖。社区法官不仅为街镇职能部门、基层调解组织、居村委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供了指导与法律支撑,也对物业、相邻、家事类等涉民生案件以及群体性、突发性矛盾提供了及时介入服务。运行至今,社区法官共参与指导纠纷化解5000余件,摸排化解矛盾激化和群体性纠纷150余起。
同时,针对人民调解员存在的法律知识储备不足、调解技巧有待提升等问题,普陀法院的社区法官还通过专题授课、示范带教、现场指导、汇编手册等形式,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指导。截至目前,社区法官共现场指导1000余次,专题授课100余次,示范带教50余次,汇编指导手册5本,集中培训35次。
“不过我今天要向你介绍一下我们最新的‘一号工程’——道交一体化平台。”吴大成打开桌子上的电脑屏幕,向记者展示平台页面。
道路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模式起源于浙江余杭,2017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试点工作视频会,将道交事故一体化处理“余杭模式”向全国推广。普陀法院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与司法局、公安局、保监局共同开发了新型智能化解决道交纠纷的在线调解系统。
记者点击鼠标进入道交一体化平台,发现该平台内置了方便当事人使用的理赔计算器,屏幕上,医疗费、后续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赔偿项目及法院裁判标准一目了然。很显然,这套系统不仅能够一网办案,减轻当事人和保险公司的诉累,同时理赔标准统一化也可以缓解当事人、保险公司和司法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0月29日,记者跟随吴大成和调解员走入了普陀法院诉调中心第十二调解室,佩戴着工作证的调解员打开室内的灯,然后熟练地启动挂在墙上的液晶显示屏,调整视频、音频的连接,很快,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上午9时,屏幕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早早地在“人保在线视频调解室”就位;屏幕外,原告、被告及其各自代理人也陆续走进调解室。
一切就绪。这是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员核实当事人身份信息,然后告知原、被告此次调解是远程在线调解,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将与原、被告进行视频调解。
诉请、答辩、举证……一切都在道交一体化平台上进行,液晶显示屏里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仔细倾听着调解室里的话语。
很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原告在调解员的指导下按下平台上的“一键理赔”键。
“这个‘一键理赔’键是直接发给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收到理赔申请后当场进行后台核算,并由财务部门进行实时到账汇款。如此一来,法院执行压力也减轻了,当事人可以实现当场申请,当场理赔,无需另行申请执行。”吴大成说。
共建共治共享
“让基层调解更加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矛盾纠纷,这是上海高院近年来不断努力的方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张铮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目前上海各家法院的在线调解平台使用还在不断推进中,上海法院以在线调解平台为支撑,与诉讼服务平台、12368平台、律师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其中,在线调解平台包含了裁判规则引导、类案推送预判、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等功能,现有各类在线调解员121名。平台对接了音字转换系统,在线调解视频音频可以实时转化为文字,调解内容可以自动同步保存,调解协议自动生成。上海法院还依托司法大数据库,建立了道路交通案件大数据和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大数据专项分析平台,通过分析发现矛盾化解规律。
“法院要主动拥抱科技,不断创新多元解纷方式,要通过互联网把全市法院资源整合起来,根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把司法便民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上海高院民一庭庭长殷勇磊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