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际商事调解机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加强沪港两地调解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以调解方式解决商事纠纷的社会影响,助推“一带一路”国家级合作倡议的实施,2018年5月19日,由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香港联合调解专线办事处、香港调解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沪港商事调解论坛在香港律政中心礼堂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调解于一带一路地区、内地及香港的发展、机遇与未来”。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主任张巍参加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一、“一带一路”的实施符合上海的战略定位
上海,作为内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内地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近年来,上海不断加速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营改增、自贸区等改革措施的率先展开将上海打造成内地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使上海成为“世界上创业活动规模最大、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大量外资的引入为上海的经济贡献了30%的税收和三分之二的净出口额,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参与全球竞争实力不断提升。
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规划过程中,上海已与19个沿线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伙伴关系,贸易额突破5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20%;在沿线国家(地区)投资项目246个,实际投资额达54.9亿美元,年增长近1.6倍。
上海港连接欧亚大陆桥与太平洋海运,拥有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量和内地第一的机场吞吐量,出入境人员保持较快增加态势,是内地海陆双向开放的重要结点,是内地面向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开放的核心枢纽。“一带一路”的建设,上海需要并正在努力成为欧亚海陆运输枢纽和经济辐射中心,打造能集聚、能服务、能带动、能支撑、能保障的桥头堡。
上海自贸区是内地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攀升价值链上游、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探路石,俄罗斯、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他们的国家馆,通过保税直销的形式销售当地特有商品。可以说自贸区的建设,对“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和自贸区建设,对提升内地经济整体对外开放水平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内地的司法改革目标明确了调解机构的发展方向
内地司法改革推动内地商事调解机制朝着专业化、便利化、国际化发展。
自2004年起,内地最高人民法院把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列为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始进行积极探索。2009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更是吹响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冲锋号。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意见》提出“调解优先”的概念。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先行调解、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内容,巩固了司法改革成果。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中,最高人民法院推出改革举措,加强民事诉讼案件与商事调解组织等的诉调对接机制,引导群众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以节约司法资源。根据2016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规定,行业和商事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被纳入到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名册和特邀调解员名册。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项目的子课题单位,也是较早融入司法改革的工作,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不断创新探索,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三、推进商事调解是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的有效途径
调解文化在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事调解所特有的东方传统文化,是其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受到重视的原因。中国文化讲究中庸、和谐与包容,自春秋时代孔子提出“以和为贵”,历朝历代,都主张“居间调解,无伤和气”,以调解来化纷止争,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气生财是中国商事主体的“魂”
所谓“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彼此之间把次要的分歧放弃而把共同利益作为协调彼此关系的原则。“和气生财”是商事活动的金科玉律,以“和”来调整双方关系,营造沟通之路;让“气”,以敞开方便之门,实现双方的“和合共赢”。
调解终极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企业的诚信文化上
诚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共赢互利、信守承诺的企业信用是现代文明诚信社会的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中,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包容的理念成为沿线各国的共识,沿线国家间的商业交往并非一次性,其商业关系的长期维系需要调解所倡导的减少分歧、求同存异等价值理念的运用,以维护各方长期利益的实现。
我们的每一份调解协议在形成时,注重以诚为本,彰显诚信、共赢的商业伦理,促使每一个市场主体遵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秉持诚实信用的商事交易理念,明白维护长期、互利的商业关系的主要意义。至今,我们调成的每一份协议都得到了很好的履行。
四、打造亚太地区争议解决机制高地需要沪港两地的共同努力
沪港两地地域文化相通,城市地位相同
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国版图上两颗璀璨的明珠,都拥有着中国数一数二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而沪港通的施行加快了沪港股票市场交易的互联互通,推动两地经济发展。
相似的历史和快速的人口流动,给两城的城市风格带来相似之处,从外滩到维多利亚港,从陆家嘴到中环,从新天地到兰桂坊,从静安寺到黄大仙祠,赋予了两地相通的地域文化,加深了两地的理解与互信。
沪港两地集聚着我国优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法律人才
上海拥有位于内地前列的公司数量及开放的工作机会,并连续六年成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17年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指出,上海拥有国内最高的竞争力指数。
上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比例达20.4%,远高于内地平均水平12.1%,仅去年直接引进来沪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 11万多人。在四个重点行业中,上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比例均高于国内对标城市。如今,上海推出人才新政“30条”,以更有效政策集聚海内外人才。
上海市拥有1573家律所,23198名律师,位于内地前列。近年来,上海加快法律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上海市司法局印发《关于组织推荐涉外律师人才的通知》,正式在上海范围内启动涉外律师人才的组织推荐工作。同时,上海高校与律师界联合培养“一带一路”留学法律人才。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上海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均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并取得良好发展。
同时,百分之二十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公司将亚太总部设立在香港,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公布《2017年世界人才报告》,中国香港名列全球第十二位,蝉联亚洲第一。
香港七百万人,有超过一万名律师及一千多名大律师,这意味着每七百人会有一个人从事法律相关工作。而法律界聘用的非律师员工超过二万人。
沪港两地调解机构合作前景广阔
香港回归20周年,特区历届政府都对ADR发展高度重视。
特别是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打造“亚太区国际法律和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并在内地推广香港的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
上海是内地率先设立专门调解机构的城市,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自成立初始,积极促成沪港两地商事调解合作,成功举办多届沪港商事调解论坛,确定了多领域合作交流项目,吸引了大量香港专业人士担任调解员。如今,沪港商事调解论坛成为沪港法律合作的品牌,推动着双方在法律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发展。
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及争议服务专业更可联手提升亚太区仲裁、调解文化,彰显“一国两制”的优势。
结语
中国拥有悠久的调解传统,深厚的调解文化。尽管我们滞后于商事调解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但这种滞后是暂时的。我们坚信,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以及沪港两地商事调解合作的稳步前行,中国商事调解发展的未来一定是广阔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